教育资讯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深圳召开

来源:“系统功能语言学”微信号     2021-04-27

4月23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1200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合办。会议同步在线直播。

开幕式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彭宣维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晓红教授致欢迎辞,《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致开幕辞。束定芳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聚首深圳,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繁荣兴盛引领方向、献计献策。张晓红院长表示,这次学术盛会必将极大地促进深圳大学、深圳乃至岭南地区语言学学科飞速发展,《外国语》充分发挥了一份学术名刊培育作者、开疆拓土的引领作用,功在千秋。

本次论坛有16位专家学者发言,汉语界和外语界老中青学者共聚一堂。
 
陆俭明教授就我国语言学发展之路与《外国语》选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语言研究应避免“与国际接轨”的提法,倡导“与未来接轨”;研究者要重视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开展语言信息结构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语言和谐律”的关系。

马真教授报告了自己关于语言研究的心得体会及其对教学的启示。她认为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以已知求未知”,贵在“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邵敬敏教授介绍了“语义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特点。他指出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制约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研究者应当文化自信、语言自信、研究自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义语法”理论。

宁琦教授解读了《外国语》杂志建设的“变”与“不变”特点。近年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和边界不断扩大,外语刊物亦应据此做出调整,关注多语种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守正出新、守正创新,持续引领中国外语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王初明教授阐述了二语习得的接口问题。基于生成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研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聚焦普遍语法作用、转向接口习得研究,该类研究揭示了二语习得规律,深化对二语习得过程的认识,并就接口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弥合接口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潘海华教授从形式语义学视角讨论语义允准的语言现象。他以丰富的语料解析了汉语非典型宾语、汉语特殊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否定极项(NPI)和“都”、无空位的定语从句、话题句等与汉语语义相关的多个话题。

刘正光教授认为现有研究难以对“了”的三种意义做出统一的解释。他认为可根据时间两个层次的二维性将“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解释,以阐明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和思维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王文斌教授指出:语言研究应预防空心化现象。现有语言本体研究整体不足,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篇章语言学等研究尤其匮乏;语言研究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语言的音、形、义探究,语言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语言学理论,而在于研究语言本身。

胡建华教授以《秦风·无衣》篇为个案,分析了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动词型语言。上古汉语可被视为一种动词型语言,亦是一个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语言。胡教授聚焦“王于兴师”中的“于”字,进行了系统的句法语义描写和分析。

文旭教授围绕社会认知、自我身份与话语建构展开演讲。他梳理了自我的类型和社会认知理论,论述了说话人如何通过话语建构自我身份:话语建构基于自我身份,而自我身份则基于社会认知,故社会认知在话语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辉教授从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对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批评话语研究需要识别在语言理解和接受中的心理表征与复杂认知过程,阐释听读者对说写者的可信度、文本的逻辑性以及听读者在话语理解中唤起的情感。

胡范铸教授关注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政治传播语言学是对“政治”“传播”“语言”的重新定义获得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说明语言的传播何以影响公共知识、社会信仰和政治行动,以促进信仰互文、政治协商、社会共识。

冉永平教授提炼了语用学研究的社会转向。他指出,近年来语用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问题关注趋势,强调探究言语互动中的社会问题,或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的语用现象,重视语言交际体现的社会问题及所体现的人文性与社会现实性。

陈新仁教授讨论了元语用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他从元语用视角分析了句法结构形成的元语用根源,可拓展句法结构成因阐释的理论路径,为一些句法结构的成因提供新的理解,为特定句法结构形成的语用阐释提供新证据,展示了元语用研究的应用价值。

莫爱屏教授提出“语言—语境—交互者”三元互动关系论,构建“交际者—模态—语境”多模态语用翻译三元模式。他认为多模态语用研究理论及方法有助于译者厘清多模态翻译文本的意义、扩充翻译的理论模式,以便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彭宣维教授以现在主义认识论和量子力学有关思想为指导,汇报了作为时态参照点的时制系统的认识。他认为,重新审视人们对(狭义)时制(Tense)的一些基本见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时相和时态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确立广义的时制范畴。

会议闭幕式上,《外国语》编辑部主任吕晶晶教授做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会议专家发表的真知灼见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外国语》将一如既往推动学术创新、展示前沿成果,对深圳大学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彭宣维教授表示,《外国语》是有学术引领特色的语言学学术刊物;他向《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编辑部同仁及与会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i21st.cn   京ICP备13028878号-12